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備考,博傲教育小編今天整理了“放射醫(yī)學技術丨【專業(yè)實踐能力】四肢與關節(jié)攝影”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一)手掌后前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
(2)被檢側手掌向下平放于探測器上,5指伸直略分開。
(3)第3掌骨頭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第3掌骨頭垂直探測器射入,若同時攝取雙手影像,中心線經兩手間的中點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全部掌指骨及腕關節(jié)包括在照片內,第3掌指關節(jié)位于照片正中。
(2)5個指骨以適當間隔呈分離狀顯示。
(3)第2~5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
(4)掌骨至指骨遠端,骨紋理清晰可見,并能呈現出軟組織層次。
(二)掌下斜位
1、體位
(1)被檢側小指及第5掌骨靠緊探測器外緣。
(2)手內旋,使手掌與探測器成45°角。
(3)各手指均分開并將指尖觸探測器上。
2、中心線 對準第5掌骨頭,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全部掌指骨及腕關節(jié)包括在照片內,第2、3掌骨清晰顯示在照片正中。
(2)骨紋理清晰可見,并能呈現出軟組織層次。
(三)拇指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面對攝影床。
(2)被檢側前臂伸直,手和前臂極度內旋,使拇指背側緊貼探測器。
(3)其他4指伸直,也可以用對側手指將4指固定,被迫過伸位,避免與拇指重疊。
2、中心線 對準拇指掌指關節(jié)垂直射入探測器。
3、標準影像
(1)全部拇指骨包括在照片內,拇指位于照片正中。
(2)拇指呈正位投影。
(3)骨紋理清晰可見,并能呈現出軟組織層次。
(四)拇指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面對攝影床。
(2)被檢側前臂伸直,第2~5指伸直,手背向上。
(3)拇指外側緊貼探測器,使拇指背面與探測器垂直。
2、中心線 經拇指掌指關節(jié)垂直射入探測器。
3、標準影像
(1)全部拇指骨包括在照片內,拇指位于照片正中。
(2)拇指呈側位投影。
(3)骨紋理清晰可見,并能呈現出軟組織層次。
(五)腕關節(jié)后前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
(2)被檢側手呈半握拳或伸直,掌面向下。
(3)尺、橈骨莖突連線中點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對準尺、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若同時攝雙側腕關節(jié),中心線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顯示
(1)腕關節(jié)諸骨位于照片正中,呈正位顯示,照片包括尺橈骨遠端及掌骨近端。
(2)掌腕關節(jié)及橈腕關節(jié)間隙顯示清晰。
(3)諸骨紋理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六)腕關節(jié)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
(2)被檢側手呈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側在下(靠近探測器)。
(3)尺骨莖突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橈骨莖突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腕關節(jié)呈側位顯示,位于照片正中。
(2)尺橈骨遠端重疊良好。
(3)諸骨紋理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七)腕關節(jié)外展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旁,肘部彎曲。
(2)掌面向下緊貼床面。
(3)五指并攏朝尺側偏轉呈外展。
2、中心線 對準橈骨莖突與第一掌骨近端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舟骨呈正位顯示,位于照片正中。
(2)腕關節(jié)諸骨顯示在照片上,呈正位顯示。照片包括尺橈骨遠端及掌骨近端。
(3)掌腕關節(jié)及橈腕關節(jié)間隙顯示清晰。
(4)諸骨紋理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八)前臂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旁,被檢側前臂伸直,掌面向上,平放于床面上,腕部稍外旋。
(2)尺橈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
(3)探測器上緣包括肘關節(jié),下緣包括腕關節(jié)(若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鄰近端關節(jié))。
2、中心線 對準前臂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尺橈骨全部,兩骨互不重疊并列顯示在照片中央。
(2)上緣包括肘關節(jié),下緣包括腕關節(jié)。
(3)尺橈骨紋理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九)前臂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旁,被檢側肘部彎曲,前臂尺側緊貼床面成90°角。
(2)尺橈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
(3)探測器上緣包括肘關節(jié),下緣包括腕關節(jié)(若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鄰近端的關節(jié))。
2、中心線 對準前臂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尺橈骨全部,尺撓骨遠端重疊顯示在照片中央。
(2)上緣包括肘關節(jié),下緣包括腕關節(jié)。
(3)尺橈骨骨小梁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十)肘關節(jié)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
(2)被檢側肘關節(jié)伸直,背側在下。
(3)尺骨鷹嘴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肱骨內、外上髁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圖像包括肱骨遠端及尺橈骨近端,其關節(jié)間隙顯示在圖像正中。
(2)肘關節(jié)面呈切線位顯示,明確銳利。
(3)鷹嘴窩位于肱骨內外髁正中偏尺側。
(4)肘關節(jié)各骨小梁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影像對比良好。
(十一)肘關節(jié)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坐于攝影床旁。
(2)被檢側肘關節(jié)屈曲約呈90°角,尺側在下。
(3)肱骨內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肱骨外上髁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肱骨遠端與尺橈骨近端呈90°~120°角。
(2)尺骨與肱骨關節(jié)間隙顯示明確,銳利。
(3)肱骨外髁重疊,呈圓形投影。
(4)肘關節(jié)諸骨紋理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分明。
(十二)肱骨前后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手臂伸直稍外展,手掌向上。
(2)肱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
(3)探測器上緣包括肩關節(jié),下緣包括肘關節(jié)(若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鄰近端關節(jié))。
2、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肱骨全部并顯示在照片中央。
(2)肱骨大結節(jié)向外突出呈切線位,小結節(jié)與肱骨重疊,肱骨頭向內上方突出于肩胛骨關節(jié)盂。
(3)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4)照片上緣包括肩關節(jié),下緣包括肘關節(jié)。
(十三)肱骨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手臂屈肘90°角,前臂內旋置于腹前。
(2)肱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
(3)探測器上緣包括肩關節(jié),下緣包括肘關節(jié)(若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鄰近端關節(jié))。
2、中心線對準肱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全部肱骨顯示在照片中央。
(2)肱骨結節(jié)相重疊,遠端顯示肘關節(jié)側位像。
(3)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4)照片上緣包括肩關節(jié)。
(十四)肩關節(jié)前后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站立于攝影架前。
(2)被檢側上肢稍外旋且與軀干分開,肩部背側緊貼探測器,探測器上緣超出肩部軟組織3cm。
(3)肩胛骨喙突置于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肩胛骨喙突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肩關節(jié)諸骨,其關節(jié)位于照片正中或稍偏外顯示。
(2)肩關節(jié)盂前后重合,呈切線位顯示,不與肱骨頭重疊,關節(jié)間隙顯示清晰明了。
(3)肱骨小結位于肱骨頭外1/3處顯示。
(4)肱骨頭、肩峰及鎖骨紋理顯示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清晰可辨。
(十五)肩關節(jié)穿胸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立于探測器前,被檢側上臂外側緊貼探測器,肱骨外科頸放于探測器中心。
(2)對側上肢上舉抱頭。
(3)對側肩關節(jié)上抬,使肱骨頭高于被檢側。
2、中心線 對準對側腋下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肱骨頭位于胸腔內顯示。
(2)前面不與胸骨重疊,后不與胸椎重疊。
(3)影像對比良好,層次分明。
(十六)鎖骨后前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俯臥(或站立)于攝影床上(探測器前)。
(2)頭部轉向對側,使被檢側鎖骨緊貼床面或探測器。
(3)手臂內轉,掌心向下(或前)。將鎖骨中點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對準鎖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鎖骨正位影像顯示有一定曲度。
(2)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十七)肩鎖關節(jié)后前位
1、體位
(1)被檢者站立于探測器前,面向探測器,頭部轉向對側,使被檢側肩鎖關節(jié)緊貼探測器。
(2)掌心向前。
(3)探測器上緣超出肩部軟組織,將肩胛骨喙突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對準喙突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肩鎖關節(jié)顯示于照片上。
(2)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十八)足前后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
(2)被檢側膝關節(jié)屈曲,足底部緊貼探測器。
(3)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顯示
(1)照片包括跖、趾及跗骨,第3跖骨基底部位于照片正中。
(2)跗骨到趾骨遠端密度適當,骨紋理清晰可見。
(3)舟距關節(jié)與骰跟間隙清晰可見。
(十九)跟骨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
(2)被檢側足部外踝緊貼探測器并置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內踝下2cm,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躁關節(jié)及部分距骨,跟骨位于照片正中,呈側位顯示。
(2)距骨下關節(jié)面呈切線位顯示,其關節(jié)間隙清晰可見。
(3)跟骨紋理顯示清晰。
(二十)跟骨軸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伸直。
(2)足尖向上,足背極度背屈(可用布帶牽拉)。
2、中心線 向頭側傾斜35°~45°角,經跟骨中點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跟骨軸位影像,跟骨軸位標準片顯示。
(2)跟骨位于照片正中,其縱徑與圖像正中長軸重合。
(3)跟骨縱徑與橫徑投影比例恰當,約2:1;從距下關節(jié)面到跟骨粗隆部,均應清晰顯示,包括載距突。
(二十一)踝關節(jié)前后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
(2)被檢側下肢伸直且稍內旋,足尖向上。
(3)內、外踝連線中點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內、外踝連線中點上1cm,垂直射入探測器。
3、標準影像
(1)踝關節(jié)位于照片中央顯示,關節(jié)面呈切線位,其間隙清晰可見。
(2)脛腓聯合間隙不超過0.5cm。
(3)踝關節(jié)諸骨紋理清晰銳利,周圍軟組織層次可見。
(二十二)踝關節(jié)外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坐于攝影床上。
(2)被檢側下肢屈髖屈膝外旋,外側在下緊貼探測器。
(3)外踝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內踝上1cm垂直探測器射入。
3、標準影像
(1)距骨滑車面內外緣重合良好。
(2)腓骨小頭重疊于脛骨正中偏后。
(3)踝關節(jié)位于照片正中顯示。
(4)踝關節(jié)諸骨紋理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二十三)脛腓骨前后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伸直稍內旋,足尖向上。
(2)將被檢側脛腓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
(3)探測器上緣包括膝關節(jié),下緣包括踝關節(jié)(若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鄰近端關節(jié))。
2、中心線 對準脛腓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包括一側關節(jié),骨質及關節(jié)間隙清晰可見。
(2)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二十四)脛腓骨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伸直,外側在下緊靠床面。
(2)將脛腓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
(3)探測器上緣包括膝關節(jié),下緣包括踝關節(jié)(若病變局限于一端,可只包括鄰近端關節(jié))。
2、中心線 對準脛腓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包括一側關節(jié),脛骨在前腓骨在后。
(2)上脛腓關節(jié)重疊較少,下脛腓關節(jié)重疊較多。
(3)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二十五)膝關節(jié)前后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或坐于攝影床上。
(2)被檢側下肢伸直且稍內旋,足尖向上,腘窩靠近探測器。
(3)髕骨下緣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髕骨下緣垂直射入探測器。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股骨兩髁,脛骨兩髁及腓骨小頭,其關節(jié)面位于照片正中。
(2)腓骨小頭與脛骨僅有少許重疊。
(3)膝關節(jié)諸骨紋理清晰可見,周圍軟組織層次可見。
(二十六)膝關節(jié)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
(2)被檢側下肢屈膝約呈135°角,外側靠近探測器。
(3)髕骨下緣與腘窩皮膚皺摺連線中點置于照射野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髕骨下后緣垂直射入探測器。
3、標準影像
(1)膝關節(jié)間隙位于照片正中,股骨內外髁重疊良好。
(2)髕骨呈側位顯示,其與股骨間隙分離明確,關節(jié)面邊界銳利,無雙邊。
(3)股骨與脛骨平臺重疊極小。
(4)膝關節(jié)諸骨紋理清晰可見,周圍軟組織可以辨認。
(二十七)髕骨軸位
1、體位
(1)被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膝部盡量屈曲(被檢者用手或用布帶拉住踝部),對側下肢伸直。
(2)股骨長軸與探測器長軸平行。
2、中心線 對準髕骨下緣、經髕骨后緣垂直射入探測器。
3、標準影像
(1)髕骨呈三角形,髁間窩顯示在照片正中。
(2)髕骨內側緣呈切線位,無雙邊影,與股骨間隙呈倒人字形顯示。
(3)髕骨小梁清晰可見。
(二十八)股骨前后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被檢側下肢伸直稍內旋,足尖向上。
(2)將股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長軸與探測器長軸平行。
(3)探測器下緣包括膝關節(jié)。
2、中心線 對準股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包括股骨及相鄰關節(jié)。
(2)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二十九)股骨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側臥于攝影床上,對側髖部與膝部屈曲并置于被檢側下肢前方。
(2)被檢側膝部屈曲約135°角,外側在下緊靠床面。
(3)將股骨中點放于探測器中心,探測器下緣包括膝關節(jié)。
2、中心線對準股骨中點垂直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包括股骨及相鄰關節(jié)。
(2)股骨長軸與照片正中長軸重合,髖關節(jié)各骨小梁顯示清晰。
(3)髖關節(jié)間隙明確清晰。
(三十)髖關節(jié)正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
(2)雙下肢伸直且稍內旋,足尖向上,使兩趾接觸。
(3)被檢側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中點向外下作垂線5cm處為髖關節(jié)正位攝影的定位點,此點對準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中心線對準定位點垂直射入探測器(如同時攝取雙側髖關節(jié)前后位影像時,攝影要點同骨盆正位)。
3、標準影像
(1)照片包括髖關節(jié)、股骨近端1/3,同側恥、坐骨及部分髂骨翼。
(2)股骨頭大體位于照片正中,或位于照片上1/3正中,大粗隆內緣與股骨頸重疊1/2,股骨頸顯示充分。
(3)股骨頸及閉孔無投影變形,申通線光滑銳利,曲度正常。
(4)髖關節(jié)諸骨紋理清晰銳利,坐骨棘明顯顯示,周圍軟組織也可辨認。
(三十一)髖關節(jié)水平側位
1、體位
(1)被檢者仰臥于攝影床上或推床上,被檢側臀部墊高。
(2)對側髖部與膝部屈曲成直角,盡量抬高,并置于被檢側下肢上方。
(3)被檢側下肢伸直,足尖稍內旋,大腿外側緣緊靠探測器(或呈45°角),將股骨頸放于探測器中心。
2、中心線 向頭側傾斜25°~30°角,經被檢側股骨大粗隆射入(或對準探測器中心)。
3、標準影像
(1)股骨頸及關節(jié)面顯示清晰,無臀部干擾影。
(2)皮膚軟組織及骨小梁結構顯示清晰。
以上就是博傲教育小編關于“放射醫(yī)學技術丨【專業(yè)實踐能力】四肢與關節(jié)攝影”內容的整理,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備考資料請關注醫(yī)學考試在線放射醫(yī)學技術頻道!
![]() |
![]() |
![]() |
博傲護理 | 博傲藥師 | 博傲醫(y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