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承氣湯為治療陽明腑實證的基礎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以痞、滿、燥、實及舌紅苔黃,脈沉實為辨證要點。
2.大陷胸湯的配伍意義:甘遂為君藥。大黃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緩”之意。本方為瀉熱逐水之峻劑。
3.溫脾湯主治: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4.芍藥湯配伍意義:當歸養(yǎng)血活血,體現(xiàn)了“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木香、檳榔行氣導滯,體現(xiàn)"調氣則后重自除"之義;大黃苦寒沉降,合芩、連則清熱燥濕之功著,合歸、芍則活血行氣之力彰,其瀉下通腑作用可通導濕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xiàn)“通因通用"之法。
5.葛根黃芩黃連湯配伍意義:原方先煮葛根,后納諸藥,可使“解肌之力優(yōu)而清中之氣銳”(《傷寒來蘇集》)。本方對熱瀉、熱痢,不論有無表證皆可用之。
6.四物湯配伍特點:以熟地黃、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與辛香之當歸、川芎等量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補中有行,溫而不燥,滋而不膩。
7.當歸補血湯主治:血虛陽浮發(fā)熱證。肌熱面紅,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jīng)期、產后血虛發(fā)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
8.歸脾湯辨證要點:為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9.參苓白術散配伍意義:桔梗宣利肺氣,通調水道,又載藥上行,與諸補脾藥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10.真武湯配伍意義:佐以芍藥,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治筋肉瞤動,四者防止溫燥藥物傷耗陰津,以利久服緩治。
11.麥門冬湯配伍特點:培土生金(粳米、大棗益脾胃,助人參益氣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肺胃同治。
12.玉液湯主治:消渴之氣陰兩虛證。
13.增液湯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數(shù)或沉而無力。
14.麻黃湯的主治病證是: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白,脈浮緊。
15.桂枝湯的主治病證是: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舌苔薄白,脈浮緩。
16.小柴胡湯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陽。
17.逍遙散主要功用是:調和肝脾氣血。
18.主治病證以痞、嘔、利三癥并見為特點的方劑是:半夏瀉心湯。
19.主治病證中以寒熱往來,伴有口苦而嘔,咽干目眩等癥為特點的方劑是:小柴胡湯。
20.逍遙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義是:疏肝調達。
21.銀翹散中使用荊芥、豆豉的主要意義是:解表透邪。
22.越鞠丸配伍意義:香附氣郁;川芎——血郁;梔子——火郁;蒼術——濕郁;神曲——食郁。因痰郁多因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則痰郁亦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以五藥治六郁,貴在治病求本;諸法并舉,重在調暢氣機。
23.瓜蔞薤白白酒湯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痹輕證。為治胸痹的基礎方。
24.天臺烏藥散主治:肝經(jīng)氣滯寒凝證。小腸疝氣,少腹控引睪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
25.白虎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壯熱煩渴。
26.小柴胡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往來寒熱。
27.青蒿鱉甲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夜熱早涼。
28.瀉白散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皮膚蒸熱。
29.清營湯主治病證中的主癥是:身熱夜甚。
30.小建中湯可用于:中焦虛寒的虛勞發(fā)熱證。
31.吳茱萸湯可用于:肝寒犯胃證。
32.癥見脅脘灼痛,嘔苦吐酸,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選用:左金丸。
33.癥見胃脘冷痛,吞酸嘈雜,嘔吐涎沫,舌質淡嫩,苔薄白滑,脈沉遲。宜選用:吳茱萸湯。
34.中焦虛寒,痰濁內阻證。選用理中湯,宜加:半夏、陳皮。
35.脾胃虛寒,脾虛不攝的多涎證。選用理中湯,宜加:烏藥、益智仁。
36.中焦虛寒,兼外感風寒證。選用理中湯,宜加:桂枝、生姜。
37.脾陽不足,胃寒氣逆證。選用理中湯,宜加:丁香、蔻仁。
38.六一散適用于:外感暑濕的身熱泄瀉證。
39.葛根芩連湯適用于:陽明脅熱下利證。
40.理中湯適用于:脾胃虛寒的腹?jié)M,吐利證。
41.半夏瀉心湯適用于:中虛寒熱互結的痞、嘔、利證。
42.白術芍藥散適用于:脾虛肝強的腹痛泄瀉證。
43.大柴胡湯和四逆散兩方中含有的相同藥味是:積實、芍藥。
44.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兩方中含有的相同藥味是:半夏、黃芩。
45.小柴胡湯和半夏瀉心湯均含有:人參、大棗、甘草。
更多備考知識點請關注博傲教育醫(yī)學考試在線網(wǎng)。
博傲護理 | 博傲藥師 | 博傲醫(yī)師 |